第376章 高太后临朝听政(2/2)

作品:《木匠王爷

佶被封为遂宁郡王、佖为太宁郡王、俣为咸宁郡王、似为普宁郡王。尚书左仆射王珪为岐国公,潞国公文彦博为司徒,王安石为司空,余官一律加秩,赐致仕各官服带银帛各有不同。

高太后,小名滔滔,蒙城县漆园镇十里井村高庄人。她的曾祖父是高琼,祖父是高继勋,她还是曹彬的外曾孙女。她的母亲曹氏,是曹皇后的姐姐。她小时候就经常在宫中,和英宗认识,由仁宗作主订亲。庆历七年,两人成婚。

宋英宗赵曙与皇后,算是一对青梅竹马的恩爱夫妻。赵曙是濮安懿王第十三子,仁宗赵祯的侄子,而高氏是曹后姐姐的女儿,两人自幼被选入宫。当时宫中人称赵曙为"官家儿",高氏则为"皇后女"。赵曙十六岁时得聘高氏为妇,因仁宗皇子夭折,赵曙得以即位为帝,高氏也顺理成章地入主中宫。

赵曙与高氏婚后伉俪情深,高氏为他诞下了四子四女,皇帝所有的子女皆由皇后所出。英宗治平年间,一向多病的赵曙身体好转,但高皇后仍不让他临幸宫人。曹太后觉得不妥,就让亲信悄悄劝皇后道:“官家即位已久,如今身体又已痊愈,怎么可以左右无一侍御者呢?”高皇后听后颇不高兴,回答道:“去跟娘娘说,我嫁的是十三团练,又不是嫁他官家!”十三团练是指赵曙,他在濮王诸子中排行十三,仁宗在位时,长辈们都叫他"十三",仁宗封他为团练使。

这话后来传至宫外,成了士大夫们的笑料。他们都觉得英宗乾纲不振,以致皇后强悍如此。但是赵曙虽然有点优柔寡断,却也是有脾气的人,倔起来也敢跟养母曹太后作对,他能尊重皇后,并按她意见不纳嫔御,自然是因为两人青梅竹马的感情。可惜他们未能白头到老。赵曙仅做了四年的皇帝便驾崩,撇下了当时三十多岁的皇后高氏。

高太后的胞弟高士林,自幼学文习武,涉经史,通大义,不仅文才好,且晓武略,为人正直,以内殿崇班的低级军阶在京城骑兵部队服役数年,尽职工尽责。英宗想提升他的官职,并以仁宗在位擢升外戚曹家用官职为依据。高皇后劝道:“我做了皇后,我的娘家高家已是高贵的皇亲了。对我娘家人的提升,更要慎重。再说我弟士林,已获升朝籍,在朝廷上有一个职差已经过分了,哪能再晋职?至于我高家族人,那是不能同曹家亲族相比。"皇后肯切谢辞,英宗只得作罢工。后来,英宗又几次提出加封高士林的官司职,都被高皇后谢辞。

神宗即位前,到高府去过。使他不满意的是,作为开国元勋、五朝气功臣的高王府,住的却是曲直低矮的旧瓦屋。即位后,他多次提出为外公高家营造大府第,高太后坚辞不许。外之,太后被神宗唠叨得不耐烦了,于是她提出,宅基地由太后亲选,建造高王府的全部费用由太后自己的薪俸付给,不用大农一文钱。神宗只得同意这么办。为了不与民争利,高太后在远离市区的城北买了一块废闲地,拿出自己的积俸,给娘家建造了一座府第。

宰相蔡确欲献谀以固位,就为高后的伯父高遵裕谋复官职。元丰四年冬,高遵裕奉神宗之命率军西征,同西夏军作战,在灵武城下遭到惨败。神宗撤了他的职,贬到郢州闲居。一天蔡确参见高太后奏道:“高遵裕文武双全,历任镇边军政要职多年,数立战功,为保卫西部边境出了大力。灵武之败,是偶然事件。虽说胜败乃兵家常事,但神宗对他作了严厉处罚,又贬到很远的地方。依臣之见,应官复在原职,请太后恩准,臣即办理。”
本章已完成! 木匠王爷 最新章节第376章 高太后临朝听政,网址:https://www.52cxzw.net/252/252833/6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