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9章 赵顼从轻罚苏轼(2/2)

作品:《木匠王爷

把当权者暗比作“夜枭”。

好友刘恕罢官出京时,苏轼写了两首诗给他:“敢向清时怨不容,直嗟吾道与君东,坐谈足使淮南惧,归向方知冀北空,独鹤不须惊夜旦,群鸟未可辨雌雄。”和“仁义大捷径,诗书一旅亭。相夸绶若若,犹诵麦青青。腐鼠何老吓,高鸿本自冥。颠狂不用唤,酒尽渐须醒。”

前一首最后一句取自诗经“俱曰予圣,谁识乌之雌雄”,意思是说朝廷上只有一群乌鸦,好坏难辨。后一首表达自己对小人的争权争位不屑一顾。这些无疑激怒了朝廷的大臣。

苏轼写《狱中寄子由》说“梦绕云山心似鹿,魂飞汤火命如鸡”,无比凄惨。审讯者常对他通宵审问。巨大精神压力下,苏轼写下了“与君世世为兄弟,再结来生未了因”的悲惨诗句。

苏轼下狱后未卜生死,一日数惊。在等待最后判决的时候,其子苏迈每天去监狱给他送饭。由于父子不能见面,所以暗中约好了:平时只送蔬菜和肉食,如果有死刑判决的坏消息,就改送鱼,以便早做准备。一日,苏迈因银钱用尽,需出京去借,便将为苏轼送饭一事委托远亲代劳,却忘记告诉远亲暗中约定之事。偏巧那个远亲那天送饭时,给苏轼送去了一条熏鱼。苏轼一见大惊,以为自己凶多吉少,便以极度悲伤之心,为苏辙写下诀别诗两首。

当时很多人为苏轼求情,宰相吴充直言道:“陛下以尧舜为法,薄魏武固宜,然魏武猜忌如此,犹能容祢衡,陛下不能容一苏轼何也?”已罢相退居金陵的王安石上书说道:“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

王安礼也从旁入谏道:“自古以来,宽仁大度的主子,不以言语加罪人。苏轼具有文才,自以为爵禄可以站着不动,都能到来。现在他碌碌如此,不无怨望,所以托为讽咏,写了一些牢骚话。一旦被加罪,恐怕后世会说陛下不能容才!”赵顼说道:“朕也不想深究,但他已经激起众怒。恐怕你为苏轼辩护,别人会想害你。你不要多言,朕自有主张。”

太皇太后曹氏得知,也对赵顼道:“苏轼兄弟,初入制科的时候,仁宗皇帝曾经欣慰地说道,我替子孙得了两个宰相。现在我听说苏轼已被逮捕下狱,难道是被仇人中伤吗?且文人咏诗,本是常情,如果罗织成罪,也不是人君应有的慎狱怜才做法,应熟祥察为是。”赵顼听了,总算唯唯受教。

属于苏轼口中的新进章惇,也积极地营救苏轼,并不惜与宰相王珪翻脸。赵顼最终下令对苏轼从轻发落,苏轼终免一死,被贬谪为检校尚书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

因苏轼受到牵连的人中,三个人的处罚较重。驸马王诜因泄露机密给苏轼,又时常与他交往。调查时,他不及时交出苏轼的诗文,且因对待公主不礼貌,宠妾压妻,于是被削除一切官爵。其次是王巩被御史附带处置,发配西北。第三个是苏辙,他曾奏请朝廷赦免兄长,自己愿意纳还一切官位为兄长赎罪。由于家庭连带关系,遭受降职处分,调到高安,任筠州酒监。

张方平与其他大官都罚红铜三十斤,司马光和范镇及苏轼的十八个别的朋友,各罚红铜二十斤。那些平时与苏轼互相诗文唱和,引为知己的保守派大臣们,在苏轼入狱时,没有一个给他求情。反而是那些被苏轼称之为“奸邪”、“小人”、“新进”的那些变法派大臣,纷纷上书为苏轼求情。
本章已完成! 木匠王爷 最新章节第369章 赵顼从轻罚苏轼,网址:https://www.52cxzw.net/252/252833/6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