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4章,王韶连败西夏军(2/2)

作品:《木匠王爷

相调换。如此一来,使得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兵将因此互不相识。

虽然此举降低了藩镇造反的可能,但也使得军队战斗力大减。有人建议,等到紧急的时候,就没有所恃。不如诸路将兵,总是隶属禁旅,使兵将相互熟悉。如此则有训练的好处,无番戍的烦劳。王安石于是改订兵制,分置诸路将副。京畿、河北、京东西路,置三十七将,陕西五路,置四十二将,每将麾下,各有部队将训练官等数十人,与诸路旧有总管钤辖都监监押等。

宋初开科取士,依然是按照唐朝的旧制,进士一科,限年考试,考试的科目,就是诗、赋、杂文以及帖经墨义等。宋仁宗赵祯听取范仲淹的建议,有心复古,于是广兴学校,科举须先试策论,次试诗赋,除去了帖经墨义。范仲淹离开,又恢复旧制。

王安石当国之后,想把科举革除,一意兴学。当时由赵顼下令召集众人商议。苏轼说道:“仁宗立学,徒存虚名,科举未必无用,不必改变。”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

苏轼在宋仁宗景祐三年出生于眉州眉山,是初唐大臣苏味道之后。苏轼的祖父苏序表字仲先,祖母史氏。苏轼的父亲苏洵,就是《三字经》里的“苏老泉。苏洵发奋虽晚,但很用功。苏轼其名“轼”原意为车前的扶手,取默默无闻却扶危救困,不可或缺之意。苏轼生性放达,为人率真,深得道家风范。好交友,好美食,创造许多饮食精品,好品茗,亦雅好游山林。

嘉祐元年,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苏洵带着二十一岁的苏轼和十九岁的苏辙,自偏僻的西蜀,沿江东下,于嘉祐二年进京应试。当时的主考官是欧阳修,小试官是梅尧臣。这两人正锐意诗文的革新,苏轼那清新洒脱的文风,一下子把他们震动了。策论的题目是《刑赏忠厚之至论》,苏轼的《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却因欧阳修误认为是自己弟子曾巩所作,为了避嫌,使他只得第二。

苏轼在文中写道:“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欧、梅二公既叹赏其文,却不知这几句话的出处。等苏轼谒谢,即以此问他。苏轼答道:“何必知道出处!”欧阳修听后,不禁对苏轼的豪迈、敢于创新极为欣赏,预见苏轼将来:“此人可谓善读书,善用书,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

在欧阳修的一再称赞下,苏轼一时声名大噪。他每有新作,立刻就会传遍京师。当父子名动京师、正要大展身手时,突然传来苏轼、苏辙母亲病故的噩耗,二兄弟随父回乡奔丧。嘉祐四年十月守丧期满回京,嘉祐六年,苏轼中制科考试,入第三等,为百年第一,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四年后,他回朝判登闻鼓院。治平二年,苏洵病逝,苏轼、苏辙兄弟扶柩还乡,守孝三年。三年之后,苏轼还朝,正是王安石变法的时候。苏轼的许多师友,包括当初赏识他的恩师欧阳修在内,因反对新法,和王安石政见不合,被迫离京。

再说苏轼上书奏之后,赵顼颇以为然。王安石认为科法不完善,一定要改变。当下由辅臣互为调停,以经义论策取士,罢除诗赋、帖经、墨义。后来更立太学生三舍法,注重经学。王安石还写了《三经新义》,注释《诗》、《书》、《周礼》,颁行学官,无论学校科举,只准用王氏《新义》,所有先儒批注,一概废置。
本章已完成! 木匠王爷 最新章节第354章,王韶连败西夏军,网址:https://www.52cxzw.net/252/252833/5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