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4章 任守忠挑拨离间(2/2)

作品:《木匠王爷

宣帝以及光武帝,也都称父为皇考,没有改称皇伯。至于进封大国一层,尤觉与礼未不合,请下尚书省,集三省御史商议!”于是廷臣又奉诏议礼。

这场争论持续了十八个月,以韩琦为代表的中枢宰执等顺应赵祯之意,建议尊赵允让为皇考。但是遭到了翰林学士王珪、侍御史吕诲等人的反对,他们力主称赵祯为皇考,赵允让为皇伯。曹太后闻讯,一度草诏严责韩琦等。赵曙预感形势的发展于己不利,不得不暂缓讨论此事。最后,韩琦等人劝说曹太后签押,同意称赵允让为"皇",其三位夫人并称为"后",并贬吕诲、吕大防、范纯仁三人出外。此事才告终。

赵祯暴病而亡,医官应负有责任。主要的两名医官被赵曙逐出皇宫,送边远州县编管。其他一些医官,唯恐也遭贬谪,在赵曙面前求情,说道:“先皇起初吃这两人开的药,还是很有效的。不幸去世,这是天命,非医官所能及。"

赵曙正色道:“我听说这两个人都是由两府推荐的?”左右答道:“正是。”赵曙便说道:“如果是这样,我就不管了,都交给两府去裁决。"众医官一听,都吓得魂飞魄散,暗暗惊叹新皇帝的精明与果断。

赵曙在未即位前,便听说过苏轼,十分仰慕。继位后,赵曙想按照唐朝的惯例将苏轼召入翰林院,授予他知制诰职务。宰相韩琦却说道:“苏轼是能成大器的,今后必然会被皇上所重用。只要朝廷好好栽培他,那么全国的文人学士都会为皇上效劳。那时,人小所向,也就不敢有人对此有异议了。倘若现在突然重用苏轼,天下士大夫恐怕会怀疑他的能力,这对苏轼是极为不利的。"

赵曙又问韩琦道:“让苏轼修起居注怎么样?”韩琦说道:“修起居注与知制诰官职性质相同,官品接近,恐怕也不合适。"赵曙只好命苏轼在史馆试用。

再说文彦博被罢相后,出判河南,封潞国公。到了治平二年,他从河南进京觐见。赵曙对他慰劳有加,对文彦博说道:“朕能够得到嗣立,大多出于卿力。”文彦博悚然说道:“陛下继承大统,是先帝之意,以及皇太后的赞同,才能成功,臣何力之有?何况陛下即位,臣刚好在外面,韩琦等接受圣旨,领受遗诏,臣也没有参与听说。今现在陛下奖赏,臣实不敢当。”

赵曙徐徐答道:“卿可谓功成不居。今暂时请你西行,不久就会召你回来。”文彦博于是退出。不久,有旨改令他判永兴军。文彦博才走,忽然富弼自称脚有病,力请辞职,赵曙不肯答应。富弼于是隔日一奏,五日两疏,坚决要求辞去枢密之职。

原来嘉祐年间,富弼为相,韩琦为枢密使。当时凡是中书有事,他往往与枢密商量。现在韩琦和富弼换了职位,韩琦却独断专行,从没有问过富弼,富弼自然不快。太后还政的时候,富弼居然一点消息也不知道。

突然听说韩琦促请撤帘,富弼不禁惊讶道:“我位列辅佐,其他的事或许不能预先知道,这事先通知一声,又有何妨?难道韩公怕我分享了他是荣誉吗?”韩琦听说了富弼的话,也对人说道:“此事应该像是出于太后之意,不便事先明言。”富弼心中总觉得不快。

赵曙亲政,因为富弼曾经和他商议立储之事,赵曙特别加授他为户部尚书。富弼推辞道:“立储是国家大计,群臣都有此议,我有什么功劳?陛下受先帝的深恩,太后的大德,还没有听说有什么回报,却独独加赏臣,臣怎敢领受!”赵曙不从。富弼再上奏,赵曙依然不允,富弼这才勉强接受。
本章已完成! 木匠王爷 最新章节第344章 任守忠挑拨离间,网址:https://www.52cxzw.net/252/252833/5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