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七章 真正的大家(1/2)

作品:《明公

侯显文本来还竖起耳朵打算听听这高阳找什么借口,听完笑容就僵在脸上,玩味的望向高阳:“高知府还真是幽默啊,哈哈。”

“罢了,不说这个,高知府不必陪我们,我们自己去驿站便可,您还是快些派人将往年账簿送到驿站才好,本官和郑掌班都想早些回京。”

郑朴眯着眼笑道:“是呀,高知府还是快些将账簿送来,咱家也好赶回京师复命呢。”

高阳眼珠子转了转,有了主意,拍着胸脯说道:“没问题,既然两位钦差都这么说了,那在下也得尽量配合才是,今天晚上账簿就会送到驿站供两位钦差检查!”

“好好,麻烦高知府了。”

你要说侯显文和郑朴两人不累,那是不可能的,虽然在船上赶路没有其他事情,可这整天提心吊胆的,谁也不自在。

但查帐这种事,宜早不宜晚,迟则生变,侯显文和郑朴两人都打算先将账簿抓在手中,再看粮仓,这样方可万无一失。

高阳回到府衙,还不待坐下,身旁的同知便凑了上来,问道:“知府大人,咱们真把账簿给他们送过去吗?”

瞥了他一眼,高阳摆手道:“咱们不是早就准备好了一本账簿吗,把那本给他们送过去,先稳住他们,本官接下来要去赴宴。”

“是。”

高阳上了马车,徐徐来到一处府邸,门口的护卫见到他赶忙弯腰:“高知府。”

随意的点点头,轻车熟路的来到了宴堂,连带路的丫鬟都不需要,一看就是常客了。

这间府邸外面看不出什么,内里别有洞天,其奢华淫靡之气,甚高于魏国公府,其宅院之多,府邸之广阔,可谓寻寻觅觅不见踪影,在其中走上一天都可能找不到出口,构造就跟迷宫一般,四通八达,乃是苏州府城中数一数二的大宅子。

宴堂之中早就坐着了许多人,上首一位发须皆白的老者看到高阳来了,微微点头:“高知府来了,坐。”

“见过方老太爷。”高阳先拱了拱手,施完了礼数才敢做到最靠近大门的位置,略有些紧张的望向桌旁的众人。

如果柳安在这里,他肯定会大吃一惊,这些人,他一个都不认识。

但把他换成杨靖民或者杨钧,想必就不一样了,在坐的所有人无不是在江南有头有脸的人物,跺跺脚商界都要大地震的类型,每一个都是富可敌国,家中金银无数,妻妾成群,就连皇帝的日子可能都没他们这般舒服。

江南绝大部分的土地,铺子,都是他们的产业,就连那盐铁之事,也在他们的掌控之中。

可以说是日进斗金也不为过,每一个人背后都有庞大的家族,闻名天下的东林书院,就是他们联手创造而出。

当然,这个创造不是字面上的创造,而是指的提供资金,输送人才,也就是资助。

万历三十二年,由东林先生顾宪成等人重修东林书院,而这时需要的银钱,便是由在场的商贾们提供。

东林书院重建初期,一派欣欣向蓉的景象,书院中各个胸怀抱负,打算入朝大展手脚,甚至耳熟能详家喻户晓的那副名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在心。便是出自顾宪成之手。

当年还有这么一句话:天下言书院者,首东林。

可惜好景不长,随着大量的商贾孩童被送入东林书院,一切都变了。

东林党人开始渐渐掌权,受到皇帝的倚重,把持言路,排除异己,到了天启年间已无人可与他们抗衡,除了一人,魏忠贤。

他们建议摒除矿税、盐铁之税,降低商税,使得朝廷的收入变得极其单一,主要税收来自务农的贫民,而同时天启年间小冰河时期愈演愈烈,气候诡异,天灾不断,土地颗粒无收,导致民不聊生,入不敷出,频繁的爆发农民起义。

而偏偏,大量的土地都掌握在勋贵富商之家手中,他们隐蔽农户,使得户部人数不详,收税变得极为困难,到了末期江南等地更是课税不负,圣旨俨然已失去了作用,他们这些商贾大家成为了土皇帝,屋檐高悬玉东珠,深挖三尺埋金银,锦帛拭秽,夜夜笙歌。

国库空虚,边关告急,将领再三请求发放粮饷,当时的崇祯皇帝低声下气的乞求大臣们拿出点儿银子来支援朝廷,东林党人才勉为其难的凑了七万两。

真是清官否?最后李自成入京,在他们家中搜出了七千万两。

京师都能贪污七千万两,何况江南乎?

李自成一届莽夫,无粮无银,何以定军心?

这就要多谢河南等地的亲王,李自成当时率起义大军每攻下一座城池,便可从他们府中搜出足以供十数万大军使用两年的军饷,而朝廷竟拖欠了边关三万将士三年的饷银。

李自成大开国库,看到里面跑过的一只耗子,沉默了,不是朝廷不作为,是没法有作为。

明朝最大的弊端,就是在这些人身上。

可以说在坐的这些人极大程度上左右了朝廷的兴亡,江南等地没有赋税,其他各地大灾,叛乱四起,山西晋商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明公 最新章节第一百八十七章 真正的大家,网址:https://www.52cxzw.net/225/225619/1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