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5章 李岩闯帐(2/3)

作品:《崇祯十五年

是强弩之末,乃是因为今日我军退兵之时,城头响起的压抑哭声,如果海州真是众志成城,上下一心,绝对不会在我们退兵之时,响起哭声,而应该是欢呼之声,由此可知,支撑海州的,并非是坚强的意念,而是尚可喜施加给他们的恐惧!”

作为曾经的闯军大将,经历过无数次的攻城,尤其是惨烈的开封之战,又曾经被投入死牢,死里逃生,人生剧变,举人变成叛贼,李信对攻守双方的心思变化,有太多的了解,从这一点上来说,擅长守城,不时野战的关宁军将领,就没有他经验丰富了。

“奸贼尚可喜挟持海州全城百姓,以为他守城,我军只要破了这一点,就可以拿下海州。”李信道。

“如何破?”张家玉立刻问。

“卑职有三策,第一,令人高声在城下宣谕,告知城中百姓,王师攻打海州,只诛尚可喜,其他不论!尚可喜在城中宣扬,说王师破城之后,会屠尽所有人,如此就可破了他的谎言,泄了守军的士气。”

“第二,追随我们的汉人百姓之中,有很多人的故旧,此时就在海城城中,可令他们再在城下呼喊,召唤故旧开城投降,如此必令守军自相猜疑,说不得会有内讧,即便没有,也足以令守军离心离德。”

“第三,我军攻城虽然有盾车,但卑职以为,盾车防备并不够完备,尤其不适合在城下挖洞,卑职早年曾经认识一工匠,对盾车略有了解,卑职愿带人连夜改进盾车,保证挖掘士兵的安全,如此,我们可以事半功倍的完成挖掘!”

李信声音清楚的说出了三策。

帐中静寂。

对于李信的三策,有人点头,有人怀疑,吴三桂脸色依然冰冷,但目光却柔和了下来,他知道,自己的判断没有错,这个医官李信,果然是有点东西的。只这三策,就有相当的见识。

“你计策虽然有可行之处,但我军却没有时间了。”

还是张家玉说话,他盯着李信:“我军刚刚截获了孔有德给尚可喜的书信,建虏援兵,最早明日,最晚后天就会到。”

李信先是一惊,随即却笑了:“此诈也!”

“何以这么认为?”张家玉追问。

李信想也不想:“建虏大举入塞,剩下的主力镶蓝旗,留守沈阳,我军从盖州登陆,到今日,也不过五日,盖州距离沈阳四百里,即便当日盖州就有求救使者派出,也需要两日半才能到达沈阳,济尔哈朗整兵最少需要一到两天的时间,而沈阳到海州将近三百里的路途,又最少需要三天时间,除非济尔哈朗不领大军,只是派少量的前锋骑兵,否则,他们的援兵主力,最少还需要两天才能到达海州。”

“而如果只是少量的驰援骑兵,以我军之力,足可以抵抗,甚至我军可以预设埋伏,就如己巳之变时,建虏伏击我大明千里驰援的赵率教赵将军一样,将建虏前来救援,兵困马乏的前锋骑兵予以歼灭!”

“此种能力,其他部队或许没有,但关宁军绝对有这个能力。”虽激昂,但李信却也不忘给吴三桂戴了一顶高帽子。

表面上虽然不动声色,但吴三桂心里还是受用的。

“最后,孔有德给尚可喜的信,何等重要,又岂会被我军轻易俘获?我料这必是孔有德的诡计,故意让我们拦截到,乱我军心,令我大军提前撤退,从而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解海州之围的目的!”

李信声音清楚,目光坚定。

听完他的话,帐中又静寂。众将再看他的眼神,已经从最刚才的怀疑,变成了惊异----一个小小的医官,竟然通晓谋略,于军阵说的头头是道,究竟是什么来头?

张家玉不问了,不过他发亮的眼睛和微微涨红的脸色,却是表明了他的态度,显然,他对李信的回答非常满意,而对李信提出的建议,也是非常支持的,不过张家玉并没有冒然表明态度,而是把目光看向了主帅吴三桂。

不止张家玉,所有人都看向了吴三桂。

吴三桂皱着眉头,脸色沉沉,显然,他还在斟酌,李信分析有理,令人眼睛一亮,大军却有攻下海州的可能,但作为统帅,吴三桂要考虑的事情很多,他不能为可能的胜利冲昏头脑,他必须权衡利弊,以做出最有利的决定---关宁军是他的根本,除非是有七成以上的把握,否则绝不同意继续在海州城下耗费兵马。

见吴三桂犹豫,李信有点焦急,他抱拳,声音诚恳的说道:“总镇,海州虽然不是大城,但却是辽南的重镇,攻下海州,擒拿奸贼尚可喜,将会是辽东战事兴起以来,我大明在辽东的最大的胜利,总镇你必将会因此功绩,上达于天子,下闻于百姓,丰功伟绩,永载史册,一旦错失,机会将不再来,所以,万万不可犹豫啊。”

说完,深辑到地。

“李医官说的不错,城破就在眼前,绝不可半途而废,卑职以为,明日可再攻,我精武营愿为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崇祯十五年 最新章节第875章 李岩闯帐,网址:https://www.52cxzw.net/201/201408/8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