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7章 第二次松锦之战(七)(2/3)

作品:《崇祯十五年

不过在多尔衮的严厉命令,和八旗的血腥镇压之下,所有的抗争,最后都以屠刀沾血而结束,历经一个月的时间,彻底搜刮之后,多尔衮终于是筹集到了出征所需的最低粮草,十五万人,八个月的使用。

但多尔衮一点喜悦都没有,他知道,辽东地界被刮了三层,经此一次,“大清”在辽东的统治根基,已经是大大崩坏。不要说蒙古,汉人,就是女真人自己,也对大清朝廷,对他这个辅政王,充满了无比的怨恨,锦州之战胜了也就罢了,如果败了,不需要明军攻打,大清朝廷自己怕就会轰然倒塌。

……

但没有其他选择,为了大清的存续,即便是坠入十八层地狱,他多尔衮也义无反顾。

在这一月中,多尔衮加紧时间,准备各种物资,制定做战计划,训练即将随他出征的那些少年兵和老年兵。而同时的,他也在等一个消息,那就是外蒙古喀尔喀的援兵。

元朝之后,蒙古分为漠南、漠北两部,漠南就是俗称的内蒙古,靠近大明和建虏,漠北就是外蒙古,也就是喀尔喀蒙古,所谓的漠,就是沙漠,因分布于喀尔喀河(哈拉哈河)流域而得名。

外蒙喀尔喀,有三大部,三大汗王,分别是土谢图汗、札萨克图汗、车臣汗

,因为距离遥远,两千里的距离,除了通商,马市交易,他们和大明或者大清打交道的事情并不多,

崇德三年(1638),即崇祯十一年,喀尔喀三部“遣使来朝”,向黄太吉臣服,以后,每年各贡“白驼一,白马八,谓之九白之贡”,通过这项仪式,喀尔喀外蒙古三部,表面上臣服于了建虏,不过就实际来说,自然是自我治理,建虏鞭长莫及,难以对其施行管理,以后建虏和大明的战事,他们也都没有参与。

但这一次多尔衮却是要把他们拉进来。

道理很简单,虽然聚集了十五万大军,但多尔衮比任何人都清楚这十五万大军的成色,他知道,面对卧薪尝胆,改革吏治,一直在操练新军,此时在锦州聚集了天下所有精兵良将的隆武,这十五万人是远远不够的,为了胜利,他必须找援兵。

而普天之下,他唯一能找的,也唯一有可能出兵的,就只有喀尔喀外蒙古了。

但喀尔喀蒙古不是傻子,两千里之遥,还要穿越沙漠,没有巨大的利益,他们不会无缘无故的来搅合这谭浑水,所以,多尔衮拿出了一个喀尔喀蒙古三大汗王,土谢图汗、札萨克图汗、车臣汗都不能拒绝的条件,那就是元顺帝留下的蒙古玉玺。

蒙古玉玺是为蒙古人天命的所在,林丹汗败亡之后,他的妻儿投降建虏,并奉上了蒙古人的传国玉玺,如此,建虏黄太吉得到了蒙古人的天命,成为了建虏和蒙古人共同的皇帝,最初,喀尔喀蒙古三部不是太愿意承认,但在建虏不断遣使和断绝贸易的压力下,他们最终是屈服了。

这其中,最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蒙古玉玺,如果建虏黄太吉没有得到蒙古玉玺,喀尔喀三部是说什么也不会向他臣服的。

但臣服归臣服,喀尔喀却从来也没有为大清出兵,更何况现在大清风雨飘摇,已经快被明国逼到了绝境,这种情况下,喀尔喀就更是不会轻易为大清出兵了,不然明国秋后算账,够他们喝一壶的。

而要诱使他们出兵,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拿出蒙古玉玺。

蒙古玉玺是蒙古人心中至高无上的宝贝,尤其是对各个汗王来说,得到蒙古玉玺,就等于是得到了统治蒙古的名义和天意,他们如何能不动心?

但蒙古玉玺同样是大清的宝贝,是大清号令蒙古各部的基础,如果没有了蒙古玉玺,大清以后如何号召蒙古?

因此,要拿出蒙古玉玺,非说服小皇帝和宗室大臣不可。

小皇帝好说,以“大玉儿”布木布泰的见识,肯定会同意自己的建议,大玉儿同意了,小皇帝自然也就同意了,关键是宗室亲贵,尤其是礼亲王代善,只要代善不反对,事情就能成。

这一次,多尔衮吸取了锦州撤军的教训,他决定先斩后奏,一面进宫面见大玉儿,一面令大学士刚林出使喀尔喀外蒙古,并且严令二十天之内,必须赶到喀尔喀,然后再给十天的准备,再四十天以后,喀尔喀的大军要出现在锦州。

也就是说,多尔衮给了刚林七十天的时间。

“你告诉土谢图汗、札萨克图汗、车臣汗,谁能帮助大清击败明国,谁的功劳大,蒙古玉玺大清就会赐予谁!”多尔衮道。

“奴才明白!”

刚林奉令,急急而去了。

随后,多尔衮进到宫中面见太后。

听闻要拿出蒙古玉玺,才能请到喀尔喀援兵,“大清太后”布木布泰大吃一惊,流泪道:“辅政王,你和哀家说实话,我大清已经到了出卖祖业,山穷水尽的地步了吗?”

多尔衮跪在地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崇祯十五年 最新章节第1267章 第二次松锦之战(七),网址:https://www.52cxzw.net/201/201408/12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