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0章 蒙古战略(2/3)

作品:《崇祯十五年

旗的,而最早被俘虏的宝利德之子那日松,现在

关押在京师一处秘密地方,实行软禁,每日学习汉话和大明礼仪,到现在已经一年半,比起最开始的抵触,那日松的心情和精神面貌,好像都愉悦了很多。

也正是因为有那日松的存在,宝利德才会一直保持和大明的往来,并不断向大明输送草原上的消息。

……

隆武帝却已经离开了,他交代任务,臣下去执行,最后的做战计划做出来之后,由他最终敲定,这中间,他会时时参与,但却不会参与太多---天下这么大,不止有蒙古,他要操劳的事情有很多。他相信他选出来的军机大臣和整个军机处,一定能拟出一个能恰当实施的作战计划。

……

“陛下,建虏送来了一封伪国书。使者现在被扣在宁远,范志完请旨询问如何处置?”

离开武英殿,回到乾清宫不久,内阁首辅蒋德璟就急急出现在乾清宫,并将建虏的伪国书呈上。

看完国书,朱慈烺慢慢放下,嘴角冷笑,心说连续两次大败,多尔衮的口气居然还是这么狂,还故意揭开松锦之战血淋淋的伤疤,讽刺他在通州闭城不出为一介懦夫,不配为大明皇帝,不过就是欺他年少,以为他年轻气盛,想要激怒于他,惹他现在就出兵宁远罢了。

不过朱慈烺才不会上当呢,除非是准备完毕,兵精粮足,道路通便,否则他是绝对不会再犯萨尔浒和松锦之战那种劳师远征、后勤不济的错误的,即便要打,大明的第一选择,也不会是锦州。

“先生以为如何?”朱慈烺问。

“色厉内荏,狂犬哮天,不必理会。”蒋德璟道。

多尔衮的用意瞒不过朱慈烺,自然也被蒋德璟看破。

“来而不往非礼也。回信吧,告诉多尔衮,朕已经视他为冢中枯骨,交还我大明所有土地,滚进原始森林,朕或可饶他和他的亲儿子小福临一命,不然就洗干净脖子,乖乖等朕去取他首级吧。”朱慈烺道。

蒋德璟拱手:“遵旨。”

大明皇帝可不是蛮夷酋长,说什么话,用什么遣词造句,都是有规矩的,即便是面对敌人,也不能破口大骂,要始终保持皇帝的威仪和形象。这不止是大明朝,历代中原王朝都是这么做的,每朝每代的太子,平日是学习最多、被教导最多的,就是如何保持皇帝的威仪,不论任何时候,都不能失态,不然臣下会失望的。

但隆武帝刚才所说,却是超过了大明皇帝的语言词典,更讽刺多尔衮给黄太吉戴了绿帽子,非是“君言”。如果是以前,蒋德璟一定会发愣,暗想,詹事府历任詹事,那么多的左右竖子,还有宫中的日讲月讲,那么多的老师,究竟是怎么传授的?怎么会让陛下说出如此不羁的话?

但现在却已经是见怪不怪了,他知道,今上的言语虽然常常有人让人听不懂的天外之音,甚至是有一点的离经叛道,但心忧天下,聪睿果决,大方向抓的极准,意志更是坚定,他身为首辅,如果在这些小事上纠缠,反倒是为陛下看不起了。

国书之事完毕,蒋德璟又道:“陛下,遵你的旨意,隆武通宝和隆武银钱的样钱,都已经做出来了。如果陛下满意,就可以通知宝源局大批铸制了。”

“哦,快拿给朕看!”朱慈烺兴致勃勃。

蒋德璟将两枚钱币----一枚铜钱一枚银币,呈了上来。

新君造新钱,那是历来的传统,亘古不变,但不同的是,咱们眼前这一位的新君,不但是造铜钱,而且也命令工部造了银币。

这可是前所未有的。

内阁,工部,铸钱的宝源局都先后上疏,向隆武帝说明,银币不需要铸造的原因,说什么,银子价值重大,很多百姓一生都用不到一次银子,更多的是以物换物,铸造也是浪费,又说古往今来,历朝历代,都是铸造铜钱,没有听说过有哪朝铸造银币的?关键不在于铸造技术,而在于大明天下各处,几乎没有银矿,现在市面上流通的银子,大部分都是海外贸易换来的,一旦贸易出现了问题,没有了银子输入,朝廷拿什么铸造?

总之,各种理由。

反对者众多。

蒋德璟也明言,朝廷不铸银币,只规定一两银子兑换铜钱的比例,对朝廷财政是有益的。

但朱慈烺不管,他坚决要求隆武新朝在铜钱之时,再铸造银币,要将过去五两、十两一锭,甚至是五十两一锭,流通极其不便,只能方便地主老财们藏在地窖里的大银锭子,改成一个一两的小银币。

为什么要这样做?

具体原因,朱慈烺向内阁和朝中众臣说的清楚。

大明朝廷的钱粮,一直都十分困窘,除了天灾人祸之外,银钱私铸也是原因之一。

此时此刻,即便是他这个新君继位,民间铸造私钱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崇祯十五年 最新章节第1060章 蒙古战略,网址:https://www.52cxzw.net/201/201408/10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