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百七十六章 科隆纳公爵的婚事议定(2/3)

作品:《我乃路易十四

四的头生子科隆纳公爵与托斯卡纳大公科西莫三世的女儿安娜订立一门婚事。

事实上这门婚事并不能说是门当户对,因为科隆纳公爵只是一个封号,科隆纳家族不可能让出自己在罗马的领地,所以科隆纳公爵只是一个头衔,没有封地,在商讨婚约合同的时候,路易十四的代表孔蒂亲王表示路易十四将会在佛兰德尔的一部分册封给科隆纳公爵,直到科隆纳公爵以波旁家女婿的身份继承那不勒斯。

这里就要提到科隆纳公爵的新身份了,鉴于科隆纳公爵已经有了一个正式的身份,路易不会在任何公开场合承认他就是自己的儿子,遑论在法律方面确认,所以科隆纳公爵如果想要得到那不勒斯,那么就必须以波旁家女婿的身份——这个身份来自于嫁给了科西莫三世的玛格丽特.路易丝.德.奥尔良,她是原奥尔良公爵加斯东的女儿,也是路易十四的侄女。

不过这位玛格丽特女士对路易十四与与她同父异母的姐姐蒙庞西埃女公爵可谓深恶痛绝,尤其是加斯东公爵在痛苦与诅咒中死去,她的母亲与姐妹都被赶出奥尔良之后,她与科西莫三世的关系原本就异常恶劣————也许是因为她的父亲曾经谋划过法兰西国王的宝座,这位女士时常以法兰西公主自居,更是对自幼就在卢浮宫长大的蒙庞西埃女公爵又是嫉妒又是憎恨,一听说她的丈夫有意将他们的女儿嫁给国王的私生子科隆纳公爵,她就像是一个点燃了的火药桶,毫不犹豫地大喊大叫起来。

看到这里,诸位,可千万别以为这位母亲对自己的女儿有着多少爱意,她并不是气恼于丈夫竟然要将女儿嫁给一个未经祝福的私生子,而是因为这个私生子正是路易十四的长子,她丝毫不顾及法兰西国王的使者就在皮蒂宫与科西莫三世争吵,辱骂他是个“妈妈的乖宝宝”,“一个可怜虫”等等,虽然科西莫三世确实有段时间有段时间厌倦了处理政务,将自己的义务与权力转给自己的母亲,却也无法承受这样的耻辱,他亲笔写给路易十四的信件中,就哀求路易十四能够把这个泼妇“收回去”,在信中这件事情的比重甚至超过了他们正在商谈的婚事。

路易对这位玛格丽特,加斯东的女儿也有所耳闻,也许她一直认为这门婚事对她来说简直就如同一次羞辱,为了补偿自己,她从踏入佛罗伦萨开始,就一直在试图尽可能地多地攫取钱财——这对于一个高贵的郡主来说,实在是件令人瞠目结舌的事情。科西莫三世或许不是个好丈夫,但他最起码给了玛格丽特足够的尊敬……怎么说呢,他给新婚妻子的礼物就是一颗鸽子蛋大小的珍珠,之后只要玛格丽特要求,他就送她珠宝做礼物——即便是特蕾莎王后,也是在生辰、分娩或是或是重大的日子里才会得到国王赠与的珠宝——不过玛格丽特并不怎么惜福,她在生下了长子费迪南之后就不想再生孩子了,在怀着女儿安娜的时候,她就去骑马,希望能够流产。

像是这样一个母亲,你能指望她对女儿有多少爱呢?

能让科西莫三世不顾玛格丽特才为自己生下来小儿子就向路易十四提出这个要求,看来他也已经快被折磨得疯掉了,因为他与玛格丽特之间已经有了三个儿女,独女还要嫁给科隆纳公爵,要以没有同房的理由来解除婚约大概是不行了,那么唯一的办法就是将自己的妻子送到修道院里去——他在信里说,他已经精疲力竭,只为了追回差点带着美第奇家族所有的珠宝跑掉的妻子——看到这里的时候,路易十四也忍不住动容,美第奇家族盛起于文艺复兴时期,又是商人出身,有过两位教皇,一位王后,数百年积累下来的珍藏可想而知,玛格丽特的胃口不小,也不怪科西莫三世会生气成这个样子。

这个时代的大多数婚姻都是政治或是商务婚约,尤其是如科西莫三世与玛格丽特郡主的婚姻,连接着美第奇与波旁,他不是在向路易十四求援,而是在恳求他允许自己在实质层面上解除这门婚事——这也不是没有过……就像是曾经的疯女胡安娜,她被剥夺女王的权力与自由,就是在丈夫与父亲的密谋下。

总之,路易十四简直可以说是哭笑不得地答应了科西莫三世的哀求,说起来这位托斯卡纳大公比路易还要小上四岁,但据孔蒂亲王说,他已是两鬓霜白。

“我现在在担心那位安娜.美第奇了,”路易对孔蒂亲王说:“她是否是否受到了她母亲的影响?”并不是每个孩子的躯壳里都能有路易十四这样成熟的灵魂,孩子会受到父母多大的影响,路易再清楚不过,所以在科隆纳公爵可以离开母亲后,即便那时路易也只是堪堪立稳了脚跟,就毅然决然地将科隆纳公爵从加约拉岛移到了加来,并且想法设法地抽出时间去陪伴他,教导他。

“大公还是非常疼爱她的,而且玛格丽特女士厌恶她,不愿意见她,所以她在祖母的膝下长大。”

“那可真是太好了。”路易说,而后他回过头,“过来,孩子,来看看你的未婚妻。”

科隆纳公爵强做镇定地走了出来,他身后的帷幕里传出了嘻嘻哈哈的声音,看来从南特回来后关系变得更加融洽的孩子都在这儿了,佛朗切斯科目光灼灼地看着科隆纳公爵,虽然后者的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我乃路易十四 最新章节第两百七十六章 科隆纳公爵的婚事议定,网址:https://www.52cxzw.net/172/172698/2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