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4章 兄弟(2/3)

作品:《黑色宿命

略篇)曹丕“魏之才,洋洋清绮,旧谈抑之,谓去植千里......子桓虑详而力缓,故不竞于先鸣”,与曹植“思捷而才俊”不同,又谓“俗情抑扬,雷同一响,遂令帝以位尊减才,思王以势窘益价,未为笃论也”,世人都同情曹植的处境,曹丕是兄弟争位的胜方,人们也因此忽略他章的美妙。明末清初,王夫之在《姜斋诗话》里直言:“实则子桓天才骏发,岂子建所能压倒耶?”,可谓为曹丕学成就“平反”的宣言。叶嘉莹,曹丕是一位“理性诗人”,有节制有反省,“以感与韵胜”。

理论曹丕的《典论论》是中国最早的学理论与批评着作,写于曹丕为魏太子时,中要点有:1评价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应、刘桢的风和得失,“建安七子”的法来源于此;2提出“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认为作家的气质决定作品的风格;3肯定学的历史价值,“盖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鲁迅在《魏晋风度及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中称“他(曹丕)诗赋不必寓教训,反对当时那些寓教训于诗赋的见解,用近代的学眼光来看,曹丕的一个时代可是‘学的自觉时代’,或如近代所是为艺术而艺术的一派。”

影响曹丕是邺下人集团的实际领袖,对建安学的精神架构起到关键作用,由此形成的“建安风骨”对后世学产生了深远影响。1曹丕命令刘劭、王象、缪袭等人编纂中国第一部类书《皇览》,开官方组织编纂类书的先河。2《典论论》开创了学批评的风气,为中国学批评之祖。3其《燕歌行》则是中国学史上第一首完整的七言诗,此对后世七言诗的创作有很大影响。

历史评价陈寿:“帝天资藻,下笔成章,博闻强识,才艺兼该;若加之旷大之度,励以公平之诚,迈志存道,克广德三国智原画-曹丕心,则古之贤主,何远之有哉!”

曹植:“祥惟圣贤,歧嶷幼龄。研几六典,学不过庭;潜心无妄,抗志清冥。才秀藻朗,如玉之莹。”[9]卞兰:“研精典籍,留意篇章,览照幽微,才不世出,禀聪睿之绝性,体明达之殊风,慈孝发于自然,仁恕洽於无外。是以武夫怀恩,士归德。窃见所作典论,及诸赋颂,逸句烂然,沈思泉涌,华藻云浮,听之忘味,奉读无倦。”[10]刘勰:“魏之才,洋洋清绮,旧谈抑,之谓去植千里。然子建思捷而才俊,诗丽而表逸;子桓虑详而力援,故不竞于先鸣。而乐府清越,《典论》辩要,选用短长,亦无懵焉。但俗情抑扬,雷同一响,遂令帝以位尊减才,思王以势窘益价,未为笃论也。”[11]垣荣祖:“昔曹*、曹丕上马横槊,下马谈论,此于天下可不负饮矣!”[12]《全隋》:“魏高祖皇帝,绍即四海,光泽五都,负彰魈茫朝宗万国,允允武,庶绩咸熙,正践升平,时称宁晏。”[1]王勃:“帝富裕春秋,光应禅让,临朝恭俭,博览坟典,质彬彬,庶几君子者矣。”

郝处俊:“昔魏帝着令,虽有幼主,不许皇后临朝,所以杜祸乱之萌也。”[14]张:“周王之为太子也,崇礼不倦;魏帝之在青宫也,好古无怠,博览史籍,激扬令闻,取高前代,垂名不朽。”[15]王锴:“帝八岁能属,博览古今,贯穿经史。及居帝位,益尚谦和。坐不废书,手不释卷。”[16]张溥:“霸朝初创,力更旧辄,至待山阳公以不死,礼遇汉老臣杨彪不夺其志,盛德之事,非孟德可及。”

马植杰:“从曹丕的政治设施来看,也有些不错的。拿曹丕与其他封建帝王相比,尚属中等偏上者。”[1]叶嘉莹:“魏帝在即位后,曾下了息兵诏,下了薄税诏,下了轻刑诏。他实在是一个很有理想的皇帝,希望能够把天下治理得更好。但是很可惜,他只做了七年的皇帝就死了,死的时候只有四十岁。”

陈思王曹植(192-22)曹植,字子建。自幼颖慧,10岁余便诵读诗、、辞赋数十万言,出言为论,落笔成,深得曹*的宠爱。曹*曾经认为曹植在诸子中“最可定大事”,几次想要立他为世子。然而曹植行为放任,不拘礼法,屡犯法禁,引起曹*的震怒,而他的兄长曹丕则颇能矫情自饰,终于在立储斗争中渐占上风,并于建安二十二年(21年)得立为世子。建安二十五年,曹*病逝,曹丕继魏王位,不久又称帝。曹植的生活从此发生了变化。他从一个过着优游宴乐生活的贵族王子,变成处处受限制和打击的对象。公元226年,曹丕病逝,曹继位,即魏明帝。曹对他仍严加防范和限制,处境并没有根本好转。曹植在、明二世的12年中,曾被迁封过多次,最后的封地在陈郡,22年12月2日曹植逝世,卒谥思,故后人称之为“陈王”或“陈思王”。[1]曹植与诗歌在政治上,曹植是一位悲剧人物,然而政治上的悲剧客观上促成了他在诗歌创作上的卓越成就。曹植的创作以建安二十五年为界,分前后两期。前期诗歌主要是歌唱他的理想和抱负,洋溢着乐观、浪漫的情调,对前途充满信心,如《白马篇》赞赏幽并游侠儿的高超武艺和爱国精神,寄托了诗人对建功立业的渴望和憧憬;后期的诗歌则主要表达由理想和现实的矛盾所激起的悲愤,如《赠白马王彪》在抒情中穿插以叙事写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黑色宿命 最新章节第314章 兄弟,网址:https://www.52cxzw.net/0/248/3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