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2章 皋陶(3/5)

作品:《黑色宿命

尧、舜、禹齐名被后人尊为“上古四圣”。唐玄宗以李氏始祖皋陶为荣,于天宝二载追封皋陶为“德明皇帝”(《唐书.玄宗本纪》)。

虽然史学家评价皋陶时莫衷一是,但作为“中国法律鼻祖”的认识,却是出奇的一致皋陶的墓冢遗存至今,在今安徽省六安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皖西大道北侧。

据《吕氏春秋通诠.审分览.君守》载:“今六安城东有皋陶墓”。皋陶墓位于六安城东.5公里、六安至合肥公路北侧15米处,东北5米处为皋陶祠旧址。皋陶被孔子列为上古“四圣”之一,《史记.索隐》载:“六安国六安,咎后偃姓所封国”,故六安有皋城之称。皋陶墓为圆形土冢,周长9米,墓顶平面直径4米,上有黄连木一棵,形同华盖,墓前有清同治年(1869年)安徽布政使吴坤修手书“古皋陶墓”碑刻一块,碑高1.82米米。1981年公布为六安县重点物保护单位,同年被上海辞书出版社收入《中国名胜大辞典》。

传我国的第一部《狱典》就由皋陶制定,他把《狱典》刻在树皮上,呈给大禹,禹看后觉得很好,就让皋陶实施。

《狱典》归纳了偷窃、抢劫、*、杀人等多项犯罪的轻重,给予不同的量刑。

东汉《论衡.是应》有记载,汉代衙门里供奉皋陶像、饰獬豸图,后被传神话为“狱神”。

皋陶也是古六安国始祖,还是徐国国君的祖先,而且是古代东夷部落的首领之一。蓼国国君也有可能是皋陶的后裔。洪洞县甘亭镇士师村又名皋陶村,以皋陶的官称和名字同时命名村子,这种形式很少见。

“皋陶卒,葬之于六。禹封其少子于六,以奉其祀。”(《帝王世纪》)“繇,封之于皋,卒崩于皋。”(《钦定四科全书》)故六安古称皋城。皋陶墓收录于《中国名胜大辞典》。皋陶封地英、六,位于今六安、英山、金寨、霍山一带。皋陶后裔聚集于封地和舒城、潜山、庐江、巢县、霍邱、怀远、灵璧、泗县、凤台、亳县,广布于全国各地,江苏省盐城市现有皋姓2000多户。

皋陶英灵归宿之地的皋城子孙们,已把古皋城建设成现代化的城市,并重修了皋陶墓。我们祈盼皋陶陵园早日建成,高大的皋陶石雕像耸入青天,屹立在“天河”岸边,成为体现新皋城化品位的标志性化设施,向世人展现皖西皋陶化的一道亮丽彩虹!

他曾经被舜任命为掌管刑法的「理官」,以正直闻名天下。被奉为中国司法鼻祖。舜在任命禹担任司空,治水的时候,禹万分辞让,推荐稷、契和皋陶担任这一职位。但是舜还是把这一职位交给了禹。舜对皋陶:“皋陶,现在蛮夷侵扰华夏,坏人为非作歹,你就担任司法官(士),处刑要让人信服,流放罪分为不同等级,而远近不同。只有公正明允,才能取得民众的信任。”皋陶做了尧帝的理官,被赐嬴姓。其子孙后裔中以官为的,称理氏,后逐渐演变成李氏,道家学的创始人老子就自称姓李。

传皋陶还使用一种叫獬豸的独角兽来决狱。獬豸类似羊,但只有一只角。据它很有灵性,有分辨曲直、确认罪犯的本领。皋陶判决有疑时,便将这种神异的动物放出来,如果那人有罪,獬郢就会顶触,无罪则否。史书上皋陶为大理,天下无虐刑、无冤狱,那些卑鄙的人非常畏惧,纷纷逃离,至使天下太平。舜帝极为欣赏皋陶的成绩,便把他封于皋。

据,尧时皋陶(中华民族的法律之祖)想制定二法,一为惩治犯罪之法,二为保护民权之法。问尧,尧帝曰:\"可定刑法,毋(不要)为民法。刑律若定,人民畏敬,天下安宁;汝意(你的意思)不侵民权,以民为重,则王者之威何存?\"皋陶郁郁寡欢。尧死,皋陶复欲创民法,问舜,舜帝曰:\"圣人不易俗(不改变现状)而教,智者不变法(不改变法统)而治。因民(按照百姓的愿望)而教者,不劳而功成;据法(根据现有的刑法)而治者,吏习(官吏可墨守成规)而民安。今若变法,恐人心混乱,民众恃(倚恃)新法而上侵\"。舜死,禹奉行严刑峻法,令皋陶修改刑律,皋陶不从,被谋害;另举刑官亦名皋陶,制定帝位家传之法,以及摘心、割鼻、挖眼、剥皮、腰斩、刖足之刑。大禹悦,准备传位于儿子启;可各部落首领依以往惯例,公举皋陶。皋陶不幸早死,又公举益(不是伯益),最后位传于益。启在父亲的支持下,十几年一直在养兵蓄锐,如今他羽翼丰满,遂以讨逆之名起兵,杀益以及推举者、家丁、百姓二十万人,夺得帝位。有扈氏反叛,亦被启镇压,又杀十万余人。自此,中国开始了\"家天下\"、人民受压迫屠戮的旧时代。

皋陶部落与尧舜禹等部落联盟,是华夏族的核心。尧舜禹时期的重大政治措施大多是皋陶谋划的。皋陶从事政治、经济、化等各个领域的全部活动中所体现的光辉思想和伟大业绩,形成了中国上古时期的化体系,即皋陶化。皋陶化主导着华夏民族化的发展,推动了社会明的进步,奠定起国家产生的基础。

皋陶化,是华夏明的圣火。

皋陶,是华夏明的奠基人。

皋陶化的精髓,“替天行道,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黑色宿命 最新章节第262章 皋陶,网址:https://www.52cxzw.net/0/248/263.html